山东省鸿禹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电话:0531-78858899
手机:18663422299
联系人:高经理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鲁中西大街156号
邮编:271100
邮箱:lwhysd@163.com
网址:shandonghongyu.com
客服:1375122880
一、目的
为了规范项目部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现场应急处置,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3.《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4.《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7.《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三、范围
本应急处置方案适用于莱芜区 2024 年病险塘坝保安全加固治理项目标段三项目范围内发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体系
1.1项目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由指挥部和各专业组组成。
总指挥由项目部负责人担任,副指挥由技术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
1.2应急指挥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全科,启动本处置方案时,由指挥部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日常工作由安全科兼管。
2.1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 指 挥:田明
副总指挥:孟英
成 员:刘程、卢忠华、雷茂峡、张淑贞、刘莉、吕慧
现场应急总指挥:
现场应急总指挥由本项目项目经理担任,其主要职责有:
(1)及时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公司以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等报告事故及处理情况,必要时请求援助,并接受其领导,落实指令。
(2)全面负责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下达预警和预警解除令。
(4)下达本项目应急预案启动和终止指令。
(5)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统一协调。
(6)负责组建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现场应急副总指挥:
现场应急副总指挥由本项目技术负责人担任,其主要职责有:
(1)负责编制、修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2)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培训、演练。
应急工作组人员构成及职责:
抢险抢修组:
(由项目工程技术科和施工班组人员组成)
职责:
(1)负责组织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具体应急救援工作,在应急救援工作中按照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令,负责应急抢险人员的分配协调和应急抢险工作,组织实施应急行动方案,协调有关科室的应急行动。
(2)穿戴相应的防护装备,利用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开展救援活动。
(3)负责向上级或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报告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和禁忌注意事项。
(4)及时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应急抢险进展情况。
(5)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应遵守:“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人员、后物品”的应急救援原则。
警戒疏散组:
(由安全科和施工班组人员组成)
职责:
(1)组织现场人员有序撤离事故现场,设置警戒区域隔离、保护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
(2)禁止人员拍照传 播事故照片,防止舆情扩散。
医疗救护组:
(由项目财务科和施工班组人员组成)
职责:
(1)负责组织抢险物资和后勤生活物资的供应,组织车辆运送抢险物资和人员。
(2)负责对受伤人员实施医疗救护,提供运送车辆,联系确定治疗医院,办理相关手续。
(3)购置和储备应急救护需要的医疗器材和药品以及消防器材。
(4)负责应急车辆的完好工作,保证出现事故后,能随时、迅速地将应急领导小组人员接送到现场。
物资供应组:
(由项目设备材料科和施工班组人员组成)
职责:
(1)负责迅速调配抢险物资器材至事故发生点;
(2)及时储备后续的抢险物资。
(3)负责建立应急物资台账和日常抢险物资的检查和维护保养
事故调查组:
(由项目办公室和资料科组成)
职责:
(1)协助和配合上级有关科室对事故进行现场勘查、调取求证。
(2)协助和配合上级有关科室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
(3)协助和配合上级有关科室对事故进行处理。
五、工作场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置、防护措施
1.机械尾气危害
机械尾气对人体的影响
1.1机械尾气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1.2机械尾气中含量最高的一氧化碳、含量较小但毒性很大的氮氧化合物和200多种碳氢化合物,他们均可经呼吸道吸入,导致机体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头痛等症状,重者窒息死亡。
1.3机械尾气中的多环芳烃、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呼气系统疾病、甚至肺癌。
1.4机械尾气中的铅化合物,可导致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
1.5应急处理
机械尾气中毒,立即将病人救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并要注意保暖、给氧;病人呼吸停止时,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送医疗机构救治。
1.6防护措施
(1)加强气体检测。定期和实时监测作业场所机械尾气接触值,超标时进行治理。
(2)加强通风。在施工区域相对密封,全面加强通风,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3)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根据需要正确佩戴防护用品;高浓度环境中,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1.7加强员工培训,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2.高温危害
2.1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
(1)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乌、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坚持工作。
(2)轻症中暑。具有前述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
(3)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或混合型,表现为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发生热痉挛。
2.2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
(1)首先是要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这时候人工呼吸是急救病人的最好措施,以免患者昏迷不醒。
(2)然后是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这是急救措施之一。
(3)最后是补水和转送,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2.3防护措施
(1)在高温季节来临时,及时准备好作业人员的防暑降温用品和物资。
(2)加强工作现场高温检测。
(3)加强职业危害学习。
(4)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如错开高温时段施工作业等。
3.粉尘危害
3.1粉尘对人体的影响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3.2应急处理
发现身体状况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并进行应急性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断。
3.3粉尘防护措施
(1)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普及防尘基本知识。
(2)作业人员进行粉尘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防尘口罩、防尘帽,做好个人防护;粉尘作业时,由安全员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作业人员是否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以及是否违章作业等。
(3)加强作业环境粉尘检测,超标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尘降尘措施,做好生产生活区的通风除尘工作(如安装通风机等);凿岩、打钻必须采取湿式作业,开挖爆破后及时进行洒水降尘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运转正常。
(4)加强通风管理,每日进行风机巡查工作,确保供风充足。
(5)对从事粉尘作业的员工,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发现不宜从事粉尘工作的职工,要及时调离。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员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安排治疗或疗养。
(6)工程技术科负责编制粉尘作业安全技术方案,监督粉尘作业人员防护用品的发放与管理。
(7)专职安全管理员参与编制粉尘作业安全技术方案,对粉尘作业进行监督检查。
(8)工程技术科对粉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保存交底记录。
4.噪声危害
4.1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4.2应急处理
如发现听力异常,立即离开噪音场所;及时到有资质的医院进行应急性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病诊断。
4.3噪声防护措施
(1)控制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音的机械设备;保证设备的经常性完好,发挥设备本身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噪音指标超过国家环保标准时,要立即进行检修,直到符合标准才可使用。
(2)控制声音传播:采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吸收声能;
(3)工作人员配备切实有效的劳动保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
(4)对突发性噪声,提前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其他能够人为控制的突发性噪声应尽量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噪声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5)设备在选型时选择低噪声的设备。
(6)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7)加强设备维修,减少机械老化带来的噪声。
(8)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离开噪音环境。
5.其他职业病危害
以上四种职业病危害以外的应急处置应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的原则,选择与上述四种中为同一种的处置方法来处置,如为气体中毒,就选择机械尾气危害的处置办法进行处置。
六、事故分级
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三类:
1.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2.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3.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七、应急预警
1.事故单位员工在发生事故时应立即佩戴好个人防护器材,检查有无人员中毒,并采取关阀、切断物料、停机等应急措施;同时汇报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部,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部逐级汇报到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同时,及时向相关单位发出预警信息。
2.事故周边单位人员在接到事件预警报告后,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按照相关应急处置方案,统一指挥,协助事故单位实施应急措施,在接到撤离指令时,必须严格做好撤离、疏散等工作。
3.安全科应保证值班人员上岗到位齐全,确保附件(应急指挥部联系电话)中的值班电话24小时通讯联系畅通,及时了解现场及其他方面信息。
4.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预警信息后,立即发布应急救援指令,全体人员配备好个人防护装备,随时准备赶赴现场实施救援。
八、事故处置要点
1.设定隔离区,封闭事故现场,紧急疏散转移隔离区内部所有无关人员,实行事故现场管制。
2.项目部安全科实时监测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及时调整隔离区的范围,控制和消除事故原因,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3.事故处置应按照“先人后物、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实施救援。
4.事故相邻厂队应及时提供防护器材等救援所需的工具,事后由各单位自行补充处置。
5.对于事故原因为有毒有害物质时,要严格控制非防爆电器设备、工具等易产生火花器具的使用,及时驱散和稀释有毒有害物质,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引发次生灾害。
6.应急救援结束后对应急救援人员、抢险器材等进行洗消,严格控制洗消污水排放。
九、应急终止
经应急处置后,消防保卫部门确认下列条件同时满足时,向应急救援组汇报,由应急救援组组长或副组长下达应急救援终止指令。
1.伤亡人员已妥善救出;
2.职业危害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因素介质得到有效遏止;
3.组长下达应急救援终止撤离现场指令。
十、应急处置方案管理
1.应急处置方案培训
项目部应对各类专业应急人员、应急指挥人员、项目员工安排相关的应急培训计划,使其了解并掌握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方案总体要求和与员工相关内容的详细要求。
2.应急救援处置方案演练
本应急处置方案演练由安全科组织,由项目部应急指挥部启动。
3.应急救援处置方案修订
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对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处置方案进行修订。有以下原因应及时对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修订:
3.1新的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或分公司的相关制度修订实施;
3.2通过应急救援处置方案演练或经突发事件检验,发现应急处置方案存在缺陷或漏洞;
3.3应急救援处置方案中组织机构发生变化或其它原因。